土壤修復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堅持風險管控的原則,對于已經受到污染的地塊,采取的措施應當能夠控制風險,保證受污染地塊的安全利用,只要能夠管控住其風險,保證其能安全利用,就沒有必要一律要求進行修復。
農用地風險管控主要是指通過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以及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等措施,保障耕地安全利用,確保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安全。建設用地風險管控主要是指通過對污染地塊設立標志和標識,采取隔離、阻斷等措施,防止污染進一步擴散;劃定管控區域,限制人員進入,防止土壤擾動;通過用途管制,規避隨意開發帶來的風險。
原位修復指不移動受污染的土壤,直接在場地發生污染的位置對其進行原地修復或處理的土壤修復技術。異位修復是指將受污染的土壤從發生污染的位置挖掘出來,在原場址范圍內或經過運輸后再進行治理的技術。土壤修復技術分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3類方法,根據土壤的特性和污染程度選擇相對應的技術,由于土壤污染的復雜性,有時需要采用多種技術。農用地地塊修復活動應當采取不影響農業生產、不降低土壤生產功能的生物修復措施,阻斷或者減少污染物進入農作物食用部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功能特點
1.有效調理土壤酸堿度,減輕土壤病蟲害發生。
2.含有大量中微量元素,改善土壤團粒結構,修復退化土壤。
3.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增強抗氧化性,增產幅度10-20%以上。
4.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截至目前,正在開展修復或擬開展修復的地塊相對于需要修復污染地塊的面積,還只是極少一部分。
二、該方法可以將土壤修復到目標值,采取的方法前提是:
1.土壤緩沖容量較低,否則會耗用大量的酸。
2.土壤滲透性要足夠好。
3.土壤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不宜過強。
4.場地必須能夠長期可用,以便實施土壤淋洗處理。